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便民春风

恒州南街里养狗的地方中国服饰文化与定州的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3]人次

中国古称神州、华夏。神州者,神农氏之州也;华夏者,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记载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我们现在习惯性把历代中华传统服饰统称为汉服。从其形制来说大致分为两类,即:襦裙和深衣。

所谓襦裙,就是上衣下裳,譬如东汉末年《乐府诗集》中的《陌上桑》,文中就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少女罗敷的精致穿搭:“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所谓深衣,俗称“袍服”,上衣下裳是一个整体,中间不断开,上下一体的服装,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史载,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到了西周,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实际这一时期的中华服饰就是上衣下裳的襦裙形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深衣才作为时代特征的服装出现在各诸侯国贵族阶层,因其“被(pī)体深邃”而得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确立了完善衣冠服制。到了汉代,随着桑蚕养植规模的扩大和缫丝产业的日趋发达,中华服饰形制趋于成熟。由隋入唐后,中国古代的服装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自从有了服装傍身,人便和皮毛禽兽完全区别开来。这是人类个体改善生活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整体文明进程的一大步。

服装的发达,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桑蚕养植的高度成熟和纺织技术的完善。中原华夏地区的服饰具备了诞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在三千年间不停的变化与演进,而定州,作为唐尧封国的领土、古中山国的发祥地、汉中山国的隆兴之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两朝,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推广都起到了积极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蚕桑产业发达,奠定汉服文化基础

唐代的河北道中部是当时全国丝纺织业技术最发达、丝纺织品产量最多的地区。其技术和产量远远超过江南,是当时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通典·赋税》记载,唐开元年间全国总贡赋丝织品3419匹,其中河北道贡1765匹,占全国总量的51.6%,其中定州丝织品产量居全国之首,贡赋达1575匹,占全国的46%。这足以说明河北道及其中部的定州纺织业在全国的地位。

据《新唐书·地理志》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记载:河北地区不仅丝纺织业产量居全国前列,且丝纺织品的技艺很高,用作国际交流和朝廷赏赐的特种丝织品,大都出自河北。河北道有5州12个特种丝织品,远胜于河南和江南道,居全国10道之首。书中还特意提到,定州(包括石家庄市的无极、晋州、深泽、新乐等地)产的罗、细绫、瑞绫、两窠绫、独巢绫、二包绫、熟线绫;恒州(治真定,今正定)产的孔雀罗、瓜子罗、春罗等,都是闻名全国的特种高级丝织品。定州的特种丝织品两巢绫每年贡14匹。

唐代张鷟在其《朝野佥载》记载说:唐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远年老,或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故,即复盛。说明当时定州不仅蚕桑养植发达、纺织加工业繁盛,还是北方的贸易重镇。这些都为汉服的发展与演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定州桑蚕养植的传承最早可追溯到黄帝,黄帝与炎帝合符,讨伐蚩尤。曾在唐河南岸长期驻军,黄帝正妻嫘祖发明养蚕技艺,并将其带到唐河流域。帝尧受封唐侯,就在定州一代,蚕桑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真正使蚕桑养植推向鼎峰的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西汉经历“七王之乱”后,各诸侯国均收到嫌猜和压制,到汉武帝时期,社会局面稳定,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中山靖王为了坐稳诸侯王宝座,极力讨好汉武帝,为了摆脱嫌疑,不触碰盐铁等资源类产业,于是大力发展两个产业,一是蚕桑养植,二是歌舞娱乐。每年定期向中央进贡丝绸、布帛和歌舞艺人。因为长安是首都,大家都习惯性认为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是长安,由于南方诸侯国经历“七王之乱”后无心产业,而中山国只务产业,不问政事,于是中山国成为了长安中央政府的产业大后方。而真正的丝绸之路起源地正是中山国,也就是今天的定州。历代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当中,既有精美绝伦的丝织服装,还有各类蚕形象制品,比如金蚕、铜蚕等,蚕几乎成了一种图腾象征。到东汉末年,刘备的出生地涿州大树楼桑村,说明中山靖王后裔一直和桑树有不解之缘。

中山靖王为了排除造反谋逆的嫌疑,还大力发展歌舞娱乐业,定州著名音乐家李延年兄妹,就是中山靖王培植并进献到长安的,史载李延年在皇宫以养狗为职,他的妹妹李妍(也就是后来的李夫人)在平阳公主府工作。“人靠衣装马靠鞍”,作为歌舞娱乐行业的从业者,必先从衣着服饰上加以美化,正因如此,中山国的蚕桑养植、缫丝纺织、和服装形制在当还来说均属国家前列。这也为唐代定州蚕桑丝织业辉煌奠定了扎实的技术根本和群众基础。

两宋再造辉煌,通经断纬缂丝胜金

当服装形制趋于稳定之后,配饰和印花工艺开始进入炉火纯青,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定州缂丝”。据宋史料庄绰《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就是说缂丝织造时如同被刀雕刻过的丝绸,因而被称为“刻丝”。定州缂丝,被誉为“织中之圣”。它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历代为皇家御用,中华传统手工艺。文献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缂丝又"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

缂丝本为服装发展到巅峰时期所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葩,通常用作官宦阶层的朝服和贵族礼服,由于其工艺栩栩如生,千年不坏,又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缂丝工艺艺术品。比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梅花寒鹊图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出现了大师级人物沈子蕃。

沈子蕃,名孳, 1086年出生于定州孟家庄村,幼时受家传影响学习丝织,成年后专心研究缂丝艺术,成为我国北方缂丝高手,以摹缂名人书画著称于世。

1122年,沈子蕃受宋徽宗之命按照翰林院名家所绘《梅花寒鹊图》制成缂丝作品。经过反复失败又不断的摸索实践,沈子蕃大胆创新了缂丝技法——包心戗,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梅花寒鹊图》。

然而,就在沈子蕃完成《梅花寒雀图》装裱准备送往汴京时,1124年,金兵南下攻宋,京城危急,国内一片混乱,送《梅花寒鹊图》的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随着北宋的灭亡,大批手工艺人南迁,沈子蕃也在其列。兴盛1000多年的定州蚕桑、纺织、制衣一条龙产业,成为名播悠远的传奇。

商场现代化

江西农业杂志

尚舞杂志社

城市建筑空间杂志-在线征稿【官】

中国文艺家期刊

炎黄地理杂志

种子科技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