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51开始养狗狗不如猫社畜职场人不敢养狗的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3]人次

“猫是奸臣、狗是忠臣”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家用来形容猫狗之别,虽然我个人来说对此一直并不认同,但大众对狗的喜爱,确实要远高于对猫的喜爱。

我之所以不认同这句话,因为在我看来,狗对人的忠诚与谄媚,反而更像是一个“奸臣”的举动,而猫对人的不屑一顾,反而有些清流的意思。

从数据上看,截止到2020年,全国城镇猫狗数量达到1亿之余,其中狗的数量为5222万只,占比54.4%,有着绝对性的碾压优势。

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谁不希望在茶余饭后,吹着晚风,牵着自己的爱犬,悠闲地度过一个又一个轻松惬意的时光呢?

但这种轻松惬意,年轻人,或者说是“社畜”们,显然是无法去进行体会的。

由猫向狗的变化近几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放缓,许多人开始感受到职场中竞争压力的增加,职场人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维持原有的收入。

相较于收入的停滞,更让职场人痛苦的是,企业在市场中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企业的发展受阻,侧面表达着身为员工“社畜”职业前景的堪忧。

如果说,以往想要突破企业的桎梏,可以通过跳槽的形式来实现薪资、职位的跃升,那么如今的“跳槽”,很可能会是掉入坑里的

在这种态势下,无疑增进了员工互相之间的竞争强度,员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而这种竞争压力的增加,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01 从狗到猫的变化,不容小觑

根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如今国内宠物市场,养狗的人群下降5.1%,而养猫的人群却呈现出10.2%的上升。

宠物由狗到猫的过度变化,实际上凸显出的是年轻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对猫的喜爱,建立在年轻人时间有限性的基础之上。

毕竟,相较于狗来说,猫所需要的陪伴时间与精力有着明显的降低,在如今年轻人甚至是抽不出时间遛狗的情况下,养狗对于年轻人来说变为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同时,年轻人在企业中处于“受控方”,其对自我的时间不具备决定权,这使得他必须面临职场中一些突发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很可能会使回家的时间延长。

如果是养狗的情况下,回家时间的延长自然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年轻人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躯,去清扫一片狼藉的房间。

精力有限、受制于人,是如今年轻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02 年轻人压力之下的“低欲望”

精力的受限与对时间安排的受制于人,毫无疑问会使年轻人承受一定的压力,而面对压力,通常来说有着两种应对方式。

一种自然是积极的应对,选择主动的承担压力,自然会在压力之中成长,从而在压力之中寻得回报。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大众所选择面对压力的方式,大多是积极的,因为人们相信压力不会长久存在,短暂的困难终将会被克服。

但在近几年开始,年轻人开始选择了另一种应对压力的方式,便是在压力面前“屈服”,选择一种消极、回避的方式去面对压力。

如今我们可以听到各种“躺平”、“摆烂”的言语,而这些言语在我看来并非年轻人的真实想法,而是他们面对压力所发出的一种“怒吼”。

年轻人并不想在压力面前屈服,可这些压力,是年轻人无法通过短时间来得以消弭的,或者说,年轻人根本便没有能力去摆脱这种压力。

因为社会给予了年轻人过高的期望,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回报。

期望与回报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共识的形式,以年龄为节点,赋予了每一个节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这便是所谓的社会时钟。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得不在30岁左右的年级,完成买房、结婚、生子这一过程,才会被赋予成功的定义。

但许多30岁的年轻人踏入社会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们显然没有能力去完成社会时钟所赋予的期望。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无法完成并非是来自于自身的懒惰,而是社会时钟所给予的期望过高,本就不是通过个人努力便可以完成的。

甚至于说,这些期望本就是需要整个家庭一同参与的事情,但并非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能力去承载这种来自社会的期望。

社会给予了年轻人过高的期望,我认为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这一观点,但社会在给予年轻人期望的同时,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回报。

诚然,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这种努力所换取到的回报,许多时候并无法使年轻人的生活得以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一个年轻人或许可以通过加班的形式换取到更多的报酬,但是这些报酬,显然无法支撑起社会对其所期望的收入。

在前阵子网络中流传,35岁之前年入不到30万便是失败的,这种脱离实际的期望,理应被众人所耻笑,但在现实中,却有着许多人对这种观点持有认同态度。

年轻人不得不以一种低欲望的形式生活,或者说他们不得不说服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庸,如此一来才能以“认命”的形式在这种期望压力之中得以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

那些在茶余饭后的夜晚,牵着一条宠物狗悠闲散步的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已经称得上是遥不可及。

重负之下的年轻人年轻人在压力之下,产生了生活方式上的转变,由狗到猫的变化,其实不仅意味着年轻人自由支配时间的减少与精力的有限。

我认为年轻人正在陷入一种深刻的孤独之中,有限的精力与不断减少的可支配时间,实际上也正在压缩着年轻人对外探索的可能。

以前有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如何让一个年轻人快速地废掉,最好的方法便是让工作挤压他的全部时间,最终使他沦为一个只知道工作的“机器”。

年轻人如果在工作的沉沦之中丧失了对外探索的动力,那么意味着他同时丧失了作为年轻人最为宝贵的财富:“敢于尝试”。

对外探索的停滞,很可能使年轻人失去了改变的可能,在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工作中,年轻人甚至不会去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

这自然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但出现这种境地,我们显然无法将其归咎于年轻人的“懒惰”。

相反,我们更应该思考,社会是否给予了年轻人无法实现的重负,又是否没有给予年轻人所应得的回报。

最终使得他们不得不逃避压力、逃避现实,不得不以“不结婚”作为对社会抗争的“怒火”,以损害自身的形式,来抗争社会为其赋予的过高期望。

或许在怪罪年轻人不够努力之前,我们更应该想想,年轻人到底在面对着什么、承受着什么、渴望着什么。

在一切改变之前,或许最应该做的,便是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观察、尝试,或者说是:

让年轻人有时间,去生活。

新农民官网

广告大观

收藏与投资杂志社

科技与创新官网

艺术品鉴

丝网印刷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