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猥琐20223特斯拉强比亚迪多新能源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 点击:[3]人次
据CleanTechnic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3年8月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60%。不得不说,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浪潮奔涌之下,大浪淘沙的力度越发强大,优胜劣汰的趋势越发明显。
全球视野之下,到底几家欢喜?
在全球电动车销量榜上,特斯拉凭借Model Y、Model 3两款分列第一名、第三名的表现,展现出强大实力。尤其是Model Y,以近11.6万辆的月销量,独占鳌头,与Model 3一起,带来近16.5万辆的月度销量。
对于比亚迪来说,虽然单一车型无法撼动特斯拉Model Y的榜首位置,但是多车齐头并进的态势非常明显,比亚迪宋、比亚迪秦plus、比亚迪海鸥、比亚迪元plus(Atto3)、比亚迪海豚、比亚迪汉等6款车型,各个都有不错的表现,联袂贡献了22.3万辆的月度销量,总量上完成了对特斯拉的超越。
虽然比亚迪的总销量由纯电车型和混动车型联合带来,不如特斯拉那样纯粹,但是销量已然反映了受消费者认可的程度,也值得庆贺。
除了比亚迪之外,自主品牌中广汽埃安Aion Y、Aion S月销约4.9万辆,榜上有名,五菱宏光MINI EV和缤果月销约3万辆。
月度销量榜前15名中,大众ID.3、大众ID.4累计销售约3.1万辆,走出车型上市的问题期和低迷期,为大牌车企挣下了颜面。
造车新势力车型中,理想L7是唯一入围前15名的车型,以1.27万辆排名第15。
从全球市场各个品牌和车型销量表现来看,前15名的车型差不多涵盖了月销过万的所有车型,并且总销量达到51万辆,占当月电动车总销量的60%,其它品牌的车型,只能分享剩余的40%,不仅单车销量过万难度极大,而且抗风险和抗压力的能力也有待验证,最坏的结果是在动荡变化的激烈竞争中逐渐被优化出局,而最好的结果则是踩准市场的节奏异军突起。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居安者需思危,要看到他人的难处,并内观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蓄力再上新台阶。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向新能源转型的决心够强,行动够快,才有望在变局之下再次争取先机,例如比亚迪坚定停产纯燃油车,就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并且取得当下的市场业绩。
变局之下,自主外资品牌不再“泾渭分明”
在国内市场,造车新势力的崛起,证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新能源时代机遇很多,关键在于选择。当一些传统车企仍然守着燃油车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红利时,新势力出现搅动市场,在供给侧撕开了一道缺口。
以蔚小理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造车方面向新求快,以新理念、新模式、新速度造车,推动汽车市场的变化,也影响着传统车企转变加速。
正如我们所知,一些国际品牌车企,在新能源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积累,但是基于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大家在推进新技术落地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似乎并不是很高,甚至有几分掖着藏着的意思。
但是,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市场,中国千万级的年销量,加上向新能源进化,“量”的积累和“质”的跃迁,必然会有新的力量诞生,驱动旧格局的改变,新局面的诞生。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兴起之时,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之间的固有界限正在被打破。以往自主品牌多聚焦中低端车型,布局中低端市场,而外资品牌车型则聚焦中高端车型,占据中高端市场。新能源汽车时代,除了特斯拉这样的“鲶鱼”,大家即便在技术储备上有所不同,但是几乎都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谁积极迎合潮流,迎合消费需求,谁就能跑出来,站在聚光灯下。
如同前面所说,全球电动车月度销量排行榜上,传统大厂只有大众,其他都是近年来涌现的新品牌。就连特斯拉汽车,也才成立20年,用IT造车的理念,挑战传统造车的思路。
不得不说,特斯拉也知道“众人划桨开大船”,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2014年宣布专利开放,既做足了姿态,又赚足了眼球,推动着传统车企的转型和造车新势力的崛起。
再加上政策风向的改变,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渐渐驶入主航道,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与日俱增,与外资品牌也有了一较高下的能力,再也不是燃油车时代,只能跟在外资品牌之后“猥琐”发育的状态了。
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汽车产业诞生了新气象,也迎来了新机遇,自主新能源品牌也不再是新时代的陪跑者,而是有望成为领跑者。
在这里,也不要忘记那些“先烈”,即便他们昙花一现,毕竟也曾经来过,也曾经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经验和教训。
结束语我们必须承认,特斯拉在技术方面的确有其强大之处,但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电池,甚至是被视为过渡技术的“增程”。
随着能源的多样化,应用也进入多极化时代,存在即为合理,没有谁能永恒。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到100年来看的话,纯电车也不是新生事物,燃油车也不是一朝风靡,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技术的进化和发展,需求的多样和升级,才是永远的主题。身处变革的时代,感受变幻的精彩,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