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养花取土朱元璋修建凤阳中都有一样超级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 点击:[2]人次
公元1369年,也就是大明朝洪武二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开始营建中都。此项工程关系着明帝国的未来,因此,朱元璋指派明朝开国第一能臣李善长主持修建。在凤阳中都的建设过程中,有一项取土工程极其重要,甚至关系到帝国今后的命运。您知道这是项什么样的取土工程吗,这"宝贝"土为何如此重要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朱元璋本打算把凤阳中都作为大明朝的首都,南京的故宫,本是朱元璋当吴王时的宫殿,顶多也就是个"潜邸"。李善长深刻领会了朱元璋的意图,他就将凤阳中都严格按照一个大帝国首都的标准来建设:规格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一条13里长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城门12座,街道24条(也有记载28条),坊104座,等等;结构上也是极其完备,从皇宫到办公衙署,到寺庙祭祀,应有尽有。
今天说的这项极其重要的取土工程,就是建造一个祭坛的重要环节,这个祭坛就是社稷坛。社稷坛,一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稷,指的是粮食;社,则指的是土地,两者都是国家绝对不可动摇的根本,尤其是社。
社既然如此重要,它的铺设方法也很特殊,需要一样最常见,却又很难搞的建筑材料。这种物品就是——土。土,这太普通了吧?这个土可不普通,它叫五色土。五种颜色的土壤,象征了整个帝国,全国的土地。
因此,五色土虽然是土,但首先土的产地就很有讲究。黄土,要从直隶,应天,或河南取土;黑土,要从吉林、黑龙江取土;白土,要从江西,湖广一带取土;青土,要从山东取土;最后是红土,要从江浙,福建一带取土。不仅产地有讲究,取土的时间也有讲究。甚至取来的土在路上行走的时间都有规定。
大明五色土取土程序复杂,取土规定严格,李善长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甚至下令"天下郡县计一千三百余城,每以土百斤为率,仍命取之于名山高爽之地"。于是,各地区象挑选宝贝一样,千辛万苦地挑来符合要求的五色土壤,于是,历史上奇怪的一幕也开始上演,一袋一袋的各色土壤,在专人的护送下,一路绿灯,车载马驮,直达凤阳。
凤阳中都的工地上,用来放五色土的祭坛建设也在日夜赶工。怎么做呢?工匠们用上好的白玉石,做成须弥座,垒成基础。在上面再砌上专供的大城砖,这些大城砖是由指定的22个府70个州县负责制造,每一块砖上都有从制作,到运输整个过程中责任人的名字。砌砖的灰浆同样讲究,要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调制而成。在关键的连接部位,为保证"千秋万载",还要"用生铁溶灌"。
土也到了,坛也好了,接下来得选个吉日,然后,再举行完一整套的祭拜天地的仪式,才可能放土。五色土的放置同样有说法:黄色土要放在中间,象征着居中的黄帝,他统治着天下;青色土要放在东方,象征着东方太昊,掌管春天;红色土要放在南方,象征炎帝,掌管夏天;白色土要放在西方,象征少昊,掌管秋天;最后是黑色土,要放在北方,象征颛顼,掌管冬天。
时辰定了,方向定了,没别的要求了吧?还有,土壤放置的厚度也有要求。明朝,弘治五年以前,五色土的厚度一直是2寸4分,弘治五年以后,改为1寸。必须严格要求,不得有半点马虎,否则,就会有很多人因此而掉脑袋的。
有时,历史就这么有意思,李善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整个大明朝都被折腾得滴流转,可到最后,就在六年之后,朱元璋却叫停了凤阳中都的建造,中都,也终没能成为大明帝国的首都。
五色土和整个凤阳中都拥有了相同的命运。朱元璋一声令下,就可以穷全国之力取土,同样,封建统治者一声令下,一切努力又可以不计,包括劳动者的血汗,甚至生命全都被放弃。正所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就是整个封建君主的通病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