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家养花批发章贡区大小华萼巷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 点击:[2]人次
大、小华萼巷
大、小华萼巷,位于解放街道辖区,大华萼巷西连文清路,延至大公路。东与白塔巷北端口、龙湖井巷南端口相会,与小华萼巷相连接。
清同治《赣县志》记载:清代名花街巷,又名花萼巷。以其经营花木,并在其中有华萼坊而得名。该坊在巷之东端口,在1941年左右圯废。
说到花木,有一个历史事实,有必要让现代人及后来人记住,历史上赣城素有四季皆花之美称。据清乾隆《赣州府志》卷二记载:赣州四季皆花,“为江淮所重,每年舟载下流者甚伙,赣人以此获利”。
清康熙《赣州府志》卷十八《物产》中也有“赣兰,江淮所重”之记载。赣州的兰花被美称为“赣兰”。据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七记载:“茉莉花业之者以千万计,盆盆罗列,畦圃交通,三径九径不足方比,舫载以达江湖,岁食其利。”
在清代、民国时期,大华萼巷南侧有一片菜土和两三口水塘,住有几家以种花为业花农。赣州的茉莉花还重价卖往岭北(广东)。茉莉花可入茶。受江浙文化影响,南昌人移用的花茶之来源也是赣州。
赣州产的茉莉花晒干后,通过赣江顺水而下,直销南昌。今天,街巷里仍然偶尔可以见着卖白玉兰的老人或妇女,当然,更多的人家阳台与庭院里自种了白玉兰或茉莉花,直接将这种爱好延伸到了家庭与生活中。
大华萼巷北侧当年为王家大院,1—5号一排五个门楼,尽占了巷道四分之一,均系王家住宅。住宅甚为宽敞,有的甚至可通北面的尚书街。据说大华萼巷的王家,民商、官商都有,主要利用赣南木材资源丰富,在宁沪一带经商做木材生意致富的。清末时期,王家曾中一名进士,名王宗然,曾任知县,人品学问俱佳,为邑人所敬重。
传说王宗然写得一手好字,向其央求墨宝者甚多。赣州公园西北角原建有一座正六角亭,曰“乐乐亭”,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此三字即出于王宗然之手笔,可惜此亭毁于20世纪50年代,不复存焉。
大华萼巷东段北侧当年也有一名门望族人家。此家石门大院,三进大房,是赣州仁丰钱庄老板刘荣之私宅。民国时期,其后刘彩逸是赣州城商界名人,他的五六个兄弟现大都在海外。
大华萼巷之南侧中段,在民国时期曾居有一要人,即《民国日报》社社长、江苏人叶竞民,从抗战起一直居住在此,直到解放前夕方离开赣州逃往香港。
小华萼巷,原名瞻军库巷,清代讹为瞻均库巷。民国三十五年《赣县年鉴》对现名作了记载:小华萼巷,因其巷道与大华萼巷相接,巷窄小,故俗称小华萼巷。
老年人记忆中,小华萼巷之北侧与龙湖井巷南东侧相夹之处,内里曾经是一大片花圃、菜土,现已被高楼所占,田园风光尽失,只现繁复的城市景象。
巷之北侧,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利用其花圃水塘修建了赣州最早的官方招待所,名曰“交际处”。之后,交际处继续扩大,便将民国时期的邹家花园改造成了今天的赣南宾馆。
在清代至民国初年,大华萼巷、小华萼巷、白塔巷中,有不少是以种花为业者。无疑,以大华萼巷为中心,这几条巷陌是一片花的海洋。
花地丛生着芬芳,巷陌种植着城市情结。可以想象,当年这座以花为美的城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会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与处世态度,他们闲散吗?他们舒朗吗?只可惜,今天,广州人成了花城之主人,成了以花为美的城市,赣州人百年前的那种爱花、种花情怀不知哪里去了?
文/文瑞,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