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炭养花特赦1959仅是开始内蒙古两名特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 点击:[2]人次
《特赦1959》已经在央视一套收官了,但引发的评论和关注仍在持续。该剧讲述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特赦共释放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12082名、战犯33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特赦1959》仅仅是特赦的开始,在以后的岁月里,新中国共特赦了七批战犯。其中在1964年12月28日第五批特赦人员中有内蒙古的德王和李守信。这两个人被特赦后,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他们的晚年是怎样度过的?
德王全名为徳穆楚克栋鲁普,1964年人民政府将德王特赦,安置在内蒙古文史馆任馆员,直至1966年5月病故。德王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内蒙古地区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李守信原名李义,1964年人民政府将其特赦,安置在内蒙古文史馆任馆员,直至1970年病故。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内蒙古军政界的一个重要人物。
德王和李守信所了解和掌握的史料,不仅是研究伪“蒙疆”历史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研究内蒙古地区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为此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抢救”史料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于1963年夏做出决定,立即抢救德王、李守信所掌握的史料。
德王在其原秘书的协助下整理出约17万字的自述资料,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为其出版了《徳穆楚克栋鲁普自述》,编入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3辑。李守信在内蒙古的文史工作者刘映元的协助下完成了近30万字的自述史料,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为其出版了《李守信自述》,编入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0辑。
1964年李守信特赦以后,被安排到内蒙古文史研究馆担任馆员,住在呼和浩特市新城江南馆巷5号小院。在党的统战政策“照耀”下,他度过了清静舒逸的晚年生活。江南馆巷,原是清朝绥远城将军衙署浙江红笔师爷们住家的一条胡同。这些江南人的后代和满族人很讲究礼节,对李守信相当客气,并不以释放的战犯看待。“文革”前,孩子们看见这个拄着拐杖出进的老人,都称之为“李爷爷”
李守信孑身一人住在江南馆巷的单独小院里。这个小院坐落在正巷路北一个南北死胡同里,是内蒙古公安厅在李守信被特赦前专给他修建起来的。小院占地约300多平方米,系砖木结构。北堂房三间,当中一间摆有沙发、茶儿等家俱,为会客厅;右边是卧室,临窗一盘土炕,地下放着桌椅;左边是书房,临窗有写字台,后边正面是一个大书橱,两旁各有一个小书架。院内没有东西厢房,南侧修有南房三间,当中一间堆积柴炭,东边是厨房,西边是厕所。当院空地可以种花植柳。
李守信当时没有亲属在身边,政府给他找了一个卖水的老人帮他挑水,替他倾倒垃圾等。李守信的左胯麻木,政府虽多次给他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蹲坐起立不方便,为此特在厕所里为他安置了一个类似于现在的马桶一样的座椅。
每天清早起来,他打扫院落后,吃过早点乘公共汽车到文史馆上班。中午到新城西街“东风园”就餐。“东风园”主任见他柱着拐杖排在众人后边买饭很是艰难,便给他由服务员端取饭菜的方便。
李守信原来不认识几个字。不过他相当聪明,后来经过师爷的指点,能看懂公文和报纸。特赦后他对政治学习很认真,经常一下午坐在炕桌前学习《毛泽东选集》和其他文件。
德王的住宅,在新城鼓楼北的元贞永街,据说其格局和李守信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