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实验箱

水浒用屿字起名好不好什么是汉字的音形义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汉字的“形”指是汉字是一幅画,有的还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动态的场景,如“仝”,这个图画就是众人打夯的画面;有的字还是长篇的历史剧,如“水浒”中的“浒”,这个字就展示《水浒》这部名著的主题,以后会做具体分析。

汉字的“音”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来源于自然界的拟音占到80%左右,也即是说在汉字400多音节中,或者说有音调的1400多个音节中,80%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模拟自然发声的音,如“仝”读音是模拟众人一同夯地基的声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这就是所有读(tong)这个音的音源。

解汉字必须具备两把钥匙,一把是“形”和另一把是“音”。必须用这两把钥匙,才可解开汉字“义”这把锁,才能揭示汉字蕴含的自然、历史、社会、科学的奥秘。

眼(借音演) 眼的左旁是“目”,在《新华字典》中,目的解释是“眼睛”。既然有了这个“目”为啥还要造个这个“眼”字?是先人故意给后人制造麻烦吗?绝不是这样!那是小看了我们古人的智慧。用“目”这个字来指示我们的“眼”时,我们的先辈发现“目”的有些功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还有什么功能不能表达出来呢?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的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就是说目的视力是有限制的。就用“目”和“限”(省形)组成的一个新的字。造完这个字后,还发现眼睛还有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眼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最后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在《新华字典》中对“眼”描述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确切完善吗?这样解释还是目是眼,眼是目,体现不出眼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只有用“眼”的字形和它的读音“演”,才可以全面解释这个“眼”字。有一定视力限制的,体现人的心理特征的视觉器官。才是“眼”的确切定义。

飞(借音非),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简化的“飞”,是一个鸟的翅膀,上下摆动动态背景图,可是大家清楚不清楚,一支鸟翅膀摆动能不能飞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就是俩支鸟翅膀摆动也飞不起来。大家都看过一个保护天鹅的纪录片,一只腿部受伤天鹅,就不能飞了,为什么?说明鸟类飞起来得需要一个升力,没有它腿部的升力是无法起飞的,飞机也需要跑到,当达到一定的速度的升力才能起飞。还有,我们常说的太极轻功,能不能出徒,就是把鸟放在手上,鸟飞不起来,就出徒了。所以,繁体“飛”是两个上下摆动的翅膀和助飞的两条腿。汉字蕴含着很多科学的道理。

我想通过讲解“教与学”这三个,来了解汉字的奥妙,揭示汉字的认知规律。

从我离开课堂教学一线,从事教育图书的研发,到办学,到最后用“教与学”这三个字做公司的品牌和学校的校名,始终围绕“教与学”这三个字做文章。

首先怎么理解“教”?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干了一辈子教育和教学工作。可能还不知道“教”的本义,就会影响对“教”的全面的理解。就容易在工作中荒腔走调,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表现在师生关系恶化,经常出现学生顶撞老师、打老师;表现在父子之间的关系上,不孝顺,甚至出现杀父弑母这种极个别的极端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偏离道统而造成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教的片面理解的结果。

教(借音校) 要想正确理解“教”的本意,我们先来分析“教”的结构和形状。左边是“孝”,是老的省形和子的结合,产生的字,上面是老的一部分,就是老的省形;下面是儿子的子。从字的结构来看,是老子在上,儿子在下,以“儿子扶持老人”为背景画,造的这个“孝”字。当造完这个字后,孝的意义还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孝顺父母,尊敬老师,不光表现在行动上,动作上,还要发自内心的,听家长的话,按老师家长指导行事,就像武术老师在台上表演动作,学生在台下模仿、效仿,上行下效。首要是仿效父母老师的德行,所以,借“效”之音来完善这个背景画的意义。这就是这个字音的来历。也就是为什么读“效”的原因。“百事孝为先”。儒家的伦理道德把孝放到首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一位教育管理者或教师首要的工作是怎样教会学生孝顺长辈。也是最起码的工作。教的起点是尽孝,教的终极目标是知恩图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看“教”右边的“攵”(攴),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这个部首。它是由“攴变攵”这个演变过程。(展示这个教(繁体)---教(繁体)---教;攴(去点)---攴---攵)第一个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过去旧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还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还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教育理念。后来演变为攴,“攴”(朴pu)持敲朴(教具—教鞭:短为敲,长为朴)。教鞭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能往死里打,伤害学生。对所教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作为施教者要讲明道理,做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所以“教”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的教学理念上,靠体罚学生,是达不到教的目的。

由孝和攵组成“教”这个字,即不读孝也不读攵,而读校正的校(jiao)。说明仅从这两个字还不能诠释教的含义。从结构上看,不论听从教命,还是上行下效,都是为了使学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产生不良思想行为,校正学生和子女的不良行为,长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为了完善教的字义,借了校正的“校”的声音。教的初级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为,否则不校发展下去就会违法犯罪。但“校”不可滥用,只有学生思想行为出轨的时候才及时校正;正常的思想行为用不着去“校”,校之过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父母校之过甚也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是对“教”的音形义的通解。下面我们接着分析“学”的音形义

其次什么是“学”?学(借穴和晓),繁体“學”,上面的偏旁读掬,双手合持,手把手,中间为“爻”(要),易经中卦爻,古人可以依据易经中卦爻,效天下之要,推测天下之要事。交叉为文,合体为字,文字如同卦爻,蕴藏着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和道理;从“冖”读mi,蒙,启蒙的蒙,指小孩、儿童,教小孩子识文断字。从整体上看这幅画,就是手把手教小孩子写字,识文断字。

这个学字在普通话中读(xue穴),还有个读音,地方方言读(xiao晓)。如果我们仅知道这个字读学(穴),不明白他还有个方言读(晓)那么对这个字就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在汉字中的多音字中,同一个字说明形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背景画是一样的;为什么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主要是借音不同造成的,借不同字的声音,表现不同字的意义。读“穴”是借了“穴”的声音,是说明学有窍门,学要掌握窍门,入门得法,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取窍中的“穴”读音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北方还有读音,所谓的方言,上学(晓xiao),借晓解道理的“晓”,学的目的是教人觉悟,晓解道理。有些汉字不了解他的地方方言的读音,就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意义。保存地方方言,也是保存我们中国文化,一旦方言丢失,有些汉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法得到全面的解释。现在又掀起了保护地方方言的行动.

1964年简化为“学”,在“字”上加到八点“丷 ”,这个倒八点表示分,在汉字笔画中,只要有八的字,都表示分合意思。在以后讲解汉字八画时,还要详解“两点”的意义。这里的两点丷指分辨的意思,就是分辨文字为“学”。有的汉字简化的非常有道理,绝不是随意简化。学的本义为启蒙,教小孩子识文断字的方法,晓解道理。我们最常用的一个“学习”,学的目的是得法,习的目的是熟练。高考不是考学,而是考习,这是目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因素,始终引不起高层重视,原因就是对“学习”二字的理解不够,高考指挥棒变成了“主要是考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势必会造成学生天天刷题的机械劳动。当前形势下,作为一位中小学教师必须明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与习之间的关系。

教和学有什么样的关系?把教和学联系起来,我们用了一个“与”字,把教与学用作我们公司、学校的品牌和名称,我们认为是最恰当的。下面我就分析这个“与”字。与是个简化字,繁体为“與”。中国的汉字首先是“一幅画”,都有一个背景图,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字是什么样的背景画?是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用勺子撬开孩子的嘴喂食的背景和过程。“與”简化为“与”,是把一复杂的场景简单化。将复杂场景抱孩子喂食,简化到上下牙齿之间的关系,与的上下两横“二”是指上下两排牙齿,这个“ ”竖折弯钩是喂食的勺子笔画变形,并省形。所以“与”的本意是“用勺子喂食”。从这个字的场景就可知道它的衍义,与有“和”的意义,上下牙齿的合并过程;还有“赐予、给予”,给孩子喂食,这是一个赐予、给予的过程。教和学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又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和学用“与”连接起来是非常恰当的。这个字的读音来历是怎样的?模拟给孩子喂食之声,现在南方人给孩子喂食还称“与”。我们北方有的地方农村妇女喂小孩,还有时用这个音。这个拟声字“与”是所有读“yu”的音源。

屿(与)《新华字典》对“屿”的解释为“小岛”。我想我们的先人不会那么愚蠢,既然造了一个“岛”字,为何还要再造个“屿”字?这不是给后人制造麻烦,耗费精力吗。钓鱼岛就很小,为什么不叫“钓鱼屿”? 所以,“岛”和“屿”绝不是大小之分 ,而是有质的区别的。区别在对“与”字形场景的理解。有分合的过程,从属的区别。“屿”应该是依附在陆地和岛周围的小岛,涨潮时和大陆或岛相离,落潮时和大陆或岛相连,作为依附在大岛或陆地周围的小岛,必须和大岛或陆地有个分合的过程,才能把这个小岛称其为“屿”。就像上下牙齿分合,又像母亲身边的孩子,时而离开母亲身边,时而回到怀抱。山为本体,与为喻体,借“与”声来完善其意义。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我们捍卫主权的决心是坚定的(钓鱼岛的微视频)。

在没有见过甲骨文编撰出来的《康熙字典》,以及以《康熙字典》为基础建国后编写的《新华字典》,难免出现不确切的解释,只有《中华字通》追溯其根源,才可避免这种低级的错误或者说不完善的解释 。谢谢大家!下一讲会从“汉字”说汉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官网

居舍编辑部

体育时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