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砼搅拌站怎么起名名美丽乡村行高祖迁居建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0]人次
西庄镇沟北村位于韩城市新城区以北5公里外,因紧邻小渠沟以北而得名。2月28日,记者来到该村,虽然春节已过,但仍能感受到正月里尚未散去的“年味”。
高祖迁居 筑就沟北之基
沟北村的由来要从高姓人迁居说起。北宋时期,高氏家族20人从芝阳镇弋家塬村迁至此地,扎根繁衍,历经千年,渐成村中大姓,现在四分之三的村民都姓高。据相关文献记载,明清时期,沟北村高氏家族大兴土木,盖房舍、修庙院,其中,建于1727年的高氏家族始祖家庙,现仍保存完整。
占地约700平方米的家庙,是维系高姓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庙内有副耐人寻味的砖雕长联:“因源得流流深源大大枝流于前前后后;从流溯源源远流长长追于子子孙孙”。前来参观家庙的人,第一次念此长联时总是磕磕绊绊,不知该在何处断句。念过几遍恍然大悟,不由赞叹道:“对联里的顶真和叠词运用得十分巧妙。”庙内砖砌牌楼上还有一副对联“子孙维繁原一本,祖宗虽远祭常新。”门额上刻着“雍雍肃肃”,寓意家庭和谐和睦,祭拜祖先虔诚恭敬。由此可知,高氏族人修身治家的思想以及对祖先的敬重之情。直到现在,每年清明节,高姓后代聚此祭拜,共同缅怀先祖。
到了晚清时期,匪患严重,对村民生活构成威胁。高氏三世祖后代带领村民筑起土城垣和护沟砖墙,一座土城堡拔地而起,城墙全长428米,取名“陕西省同州府韩城县沟北合寨土城”。城门上方门楼内有一口铁钟,遇匪情时,看门人通过敲钟,提醒村民做好防备。在村民眼里,土城堡和家庙一样重要,曾抵御数次匪患,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遗憾的是,城堡于1960年毁掉大半,现仅存护村沟畔的砖墙。
崇文兴教 孕育社会栋梁
沟北村有崇文兴教的传统,清朝初期,曾有村办“义学”,培养出进士高子云和举人王汝为、高仲霄等一批人。高友彝是光绪年间贡生,他一生淡泊名利,推崇实用学问,刻苦钻研儒学经典,常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孙,晚年仍求知若渴,勤奋学习。
高会亭是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曾任韩城县第一高级小学教员、第三高级小学主任教员、女子小学校长兼县立初级中学教员。他主张“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现状,需从改变国人面貌开始”。民国15年(1926年)前后,为破除千百年来妇女缠足和男子蓄发留辫陋习,他倡导成立“天足会”,自任会长。每逢集会,他亲自演讲、检查,对发现留辫、缠足者,或游街、或罚款。大部分村民在他的号召下,放足剪辫,此举使社会风气有了全新改变。“九一八”事变后,高会亭任女子小学校长,他发动学生上街宣传,利用庙会登台演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号召民众奋起抗日。
新中国成立后,沟北村培养出大中专毕业生130多名,这些学子或出村闯荡、或学成归来、或国外留学,但不论身在何处,都延续着祖辈崇文厚德的传统,在各自的领域发愤图强,为社会贡献力量。
实干兴村 传唱奉献之歌
沟北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608户2073口人,历届村两委会班子为改变村子面貌,改善村民生活,苦干实干。2003年,不足30岁的高永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一腔热血,敢想敢干,为方便村民生活,带领村两委会班子建立农贸市场、盖起2000多平方的商品房。为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他自掏腰包建起搅拌站、商混站、采石场,开办实业公司。多年来,由于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私自乱拉电线,线路老化,常出故障,他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进行农网改造,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
2010年之前,村民吃水一直是从原马沟渠矿购买,为结束村民买水、存水吃的日子,村上打了两眼深水井,建了水塔,解决了一、二、三组500多户村民吃水问题。2018年,村上决定打通一口废弃的水井,但井底有大量淤泥和杂物,存在缺氧的危险,打井队颇有顾虑。高佳宇、田景林、梁军伟、高军彦四名村干部不顾个人安危,穿上雨衣、绑上绳索、下井清淤、疏通水眼,20多天后,一股清流从水眼汩汩涌出,吃水问题彻底解决了,村民欢呼雀跃。像这样为民服务的暖心事,还有很多。在村两委会班子的努力下,沟北村村民不仅靠种植花椒和外出务工实现增收,还通过入股柳村大球盖菇、郭庄砦食品加工厂得到分红,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
古时,高氏族人兴家建村,筑起心灵高地,诗书继世,培养多位“高人”。而今,充满青春活力的村两委会班子心存高远,积极进取,把村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用一腔赤诚唱响时代新曲,赋予沟北村更多更美好的寓意——村民收入、幸福指数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韩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