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微小说的起名乡土散文记忆的那年清明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文:辛增
翻开万年历:公元一九七三年四月五日,农历癸丑(牛)年三月三“清明",证实了我的记忆力。整整半个世纪,这一天的清明节历历在目。年年有个清明节气,岁岁都过清明节。但是,这年这月这天的清明节历久弥新,令我难忘。
农历的三月三“上巳节",起源于周朝,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年的“上巳节"又赶上了距今始于周代二千五百多年的清明节。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丶三月节丶祭祖节,同端午节:丶中秋节丶春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难遇啊,这年的“清明节"和“上巳节"撞了个满怀,拥抱在了一起。
我们山村虽小,但常年生活在山水间的人们把清明节这一天过的更有传统性。家家都在几天前就开始准备清明节的传统饮食,制做祭祖的供品。好事者就地取材,还在林间的两棵高高的大树上拴起了秋千。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姑娘和年轻媳妇们捷足先登,一串串“咯咯"的开怀笑声在林间的高空中悠荡,引的人们扬脸欣赏欢笑。念书的小妹手更巧,扎了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大风筝,在山村白云中穿行飞翔,村人都仰视赞不绝口。全村人活跃起来了,小山村沸腾了。虽然当年人们并不富裕,但也尽其所能,把淸明节难逢的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过的有声有样有滋有味儿。
妈妈和邻居大娘大嬸上山抠了鲜嫩的山芹菜和荠菜,包的饺子虽然肉少,但味道特美,熬的汤虽然油少,但更鲜。家人们赞不绝口,不仅赞的是春天的菜鲜,更赞的是妈妈把山菜从大山里一棵一棵的抠出来时低头弯腰的辛勤付出,还赞那在清明节大山的馈赠。更有那三月三钻天的“苣荬菜"芽儿和清泠泠的“柳蒿"芽儿,虽然有絲絲的苦味,但爽口,最具清明的味道。
清明的这天早晨,妈妈给每个人煮了一个新下的鸡蛋,真鲜真香,谁也舍不得一口吃完,都在轻轻品尝的不是鸡蛋,而是清明节的味道。然后,妈妈打开房门,往院子里撒上谷米,那一串串站在树枝上的家雀、山雀丶燕子像刮了一阵风,“呼"地一声落了下来,快速地啄一粒点一下头,像是给妈妈行礼,“叽叽喳喳"地叫着喊着,是在感谢妈妈。接着又打开鸡鸭鹅窝,它们扇呼着大翅膀,伸长了脖子喊要吃的,妈妈把饲料撒进了长木槽子里,它们亮出嘴巴,“唰唰唰"地撮着妈妈为它们准备的清明节饮食。
此时,家家户户的炊烟飘进了树林子,升上了高山,鸡鸣狗吠,孩子们的欢笑声,标志着,小小山村那旺盛的烟火气,特别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清明节传统的美食味道,把山村装饰的古色古香。
太阳一竿子多高的时候,家家的男男女女,㧟着筐,拎着袋子,扛着小木桌子,领着孩子向山上走去。不一会儿,山林间升起一缕缕的烟雾,开始祭祖了,接着听到的便是一阵阵的鞭炮响,这声音像掉进平静湖水里的一块石头,漾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在山间回响。
人们沐浴着清明的阳光,迎着从绿色草地上直起腰来的暖色春风,在鸟雀的鸣叫声中,踏着像地毯一样的青翠嫩草,走在绽放出鹅黄嫩芽的林间,小毛毛道更令人神清气爽。那久违的一声"布谷",惊醒了沉睡的高岭、大地和山泉。首先来迎接我们扫墓祭祖归来的是妈妈早晨喂过谷米的山雀丶家雀和燕子,它们快乐地和我们同行。
快到晌午的时候,一家一家的人们从山林间走出来,向原野,向水边,看山看水。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裂响,把人们震惊了。老人们说:“快,开河了,今年是武开。"人们向河边跑去。农谚说:“二月清明河在前,三月清明河在后。"今天是农历的三月三,河开正当时。“难得,难得。"老人们赞不绝口,都说,“今年必是个好年头。"人们听了,乐得满脸笑容。站在河岸的高处,見厚厚的大冰块被武开的河水推到了岸上,摞的像一堵高高的墙,在阳光下闪耀着晶亮的光,十分壮观。清绿闪亮的河水欢快的流向远方。一只只燕子冲向天空,又轻灵地侧棱起紫亮的翅膀,像一支离弦的箭,轻轻地站在河水的浪花上,又抬头斜翅,摆动身躯钻上天空,高喊着:“我尝到清明春水的味道了。"
今朝,不是那清明“雨纷纷"的“时节"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是天道,无需“断魂"。翘首远望,那树林间时隐时现飘动的酒帘,就是山村的野店。选坐靠窗的那张餐桌,细细品回味悠长沁人心脾的清明香茶,覌青山,看绿水,听鸟鸣。一盘鲜嫩的山菜,配一盘手工大酱,闷一盘清淡的鲜河鱼,加上一盘油汪汪,散发着清香味的,青绿和嫩黄相间的青葱炒鸡蛋,大碗斟满长白山清泉酿的小烧,能赛过“杏花村"了吧。
农民有一句谚语,“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才是好年头。多么渴望的那一天:仰视那清明的高天,纵览那清明的大地,享受那清明的快乐人世间。
【投稿说明】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