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大学之大

起名杨骏孤公无子的杨骏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被逼禅让,司马炎登基,是为晋武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第二年,杨炳之女,时年已28岁的杨艳被立为皇后。

杨艳

杨艳,字琼芝,出身弘农杨氏,祖上曾在汉朝为官,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其父杨炳,曾任曹魏通事郎,世封蓩亭侯,可惜英年早逝,其母赵氏也在生下杨艳之后不久撒手人寰,尚在襁褓之中的杨艳成了孤儿,被舅舅赵俊收养。虽寄人篱下,可杨艳还是得到了亲情的温暖,舅妈宁可让别人去哺乳自己的孩子,也要亲自哺乳杨艳。后来,舅妈早逝,杨艳又跟随赵俊的第二个妻子段氏共同生活,情同母女。

杨艳自幼聪慧,善于书法,娴熟女工,天生丽质。有个会相面的人曾给杨艳相面,认为她日后必然尊贵。司马昭听说此事,便为世子司马炎聘娶杨艳为妻。司马炎称帝建国,杨艳被立为皇后,杨炳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赵俊被任命为高官,赵俊之兄赵虞的女儿赵粲被纳入后宫,封为夫人。

杨皇后深得晋武帝司马炎的宠幸,为其先后生下三子三女,分别是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平阳公主、新丰公主、阳平公主。 因长子司马轨两岁夭折,次子司马衷被立为太子。这个司马衷,就是曾放言“何不食肉糜 ”的那个糊涂蛋。

儿子糊涂,其母也不高明。司马衷长大之后,其痴傻呆捏的状况愈加明显,司马炎认为他没有能力继承皇位,便打算另立太子,可杨皇后却说:“自古以来,立嫡以长不以贤,怎可更换?”眼看皇后作梗,司马炎只好作罢,杨皇后就这样为西晋埋下了第一颗炸弹。

郭槐

后来,曾参与弑杀曹髦的贾充,打算与司马炎结亲,可他不敢直接面对司马炎,便派自己的妻子郭氏向杨皇后行贿,请求杨皇后让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衷,成为太子妃。按理说,贵为一朝皇后,会缺钱吗?可杨皇后偏偏爱财,结果给司马衷找了个“天性凶狡,丑而短黑”的妻子,为西晋埋下了第二颗炸弹。

泰始年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禁止百姓婚嫁,广选良家女子以充后宫,派宦官乘使者之车,前往各州郡,召集候选女子让杨皇后把关挑选。杨皇后只选那些面色白净、身材修长的女子,而那些端庄秀丽、容貌靓丽的女子则被纷纷遣散。

司马炎发现卞藩的女儿很美,就用扇子掩着脸对杨皇后说:“这卞氏女很好。”可杨皇后却说:“卞藩三代都是曹魏皇后的亲属,他的女儿怎能委屈地居于卑位。”言外之意是说:卞氏女是曹魏皇后的后裔,你若收了她,是她做皇后还是我做皇后呢?

杨皇后的自私与嫉妒一直持续到了她的临终之时,当时,病情垂危的杨皇后得知胡贵嫔得宠,担心自己死后胡贵嫔入主后位,会对愚笨的太子不利,便枕在司马炎的膝盖上,哭着说:“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才貌兼备,愿陛下选她以备六宫。”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七月,时年三十七岁的杨皇后去世。司马炎下诏书说:“皇后常因早年丧失双亲,曾想改葬父亲和祖父,但因其节俭,因此从未讲过。直至病至垂危,才说了这个想法,朕心生怜恤,现命杨骏等人完成改葬事宜。追谥皇后其母赵氏为县君,其继母段氏为乡君。”杨皇后被葬于峻阳陵,谥号武元皇后。

史学家蔡东藩曾这样评价武元杨皇后,他说:“祸晋者贾氏,而成贾氏之祸者,实惟杨皇后。立蠢儿为太子,一误也;纳悍女为子妇,二误也;至临危枕膝,尚以从妹入继为请,死且徇私,可叹可恨。”

意思是说:祸乱西晋的是贾南风,可促成贾南风为祸西晋的却是武元杨皇后,保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是她的第一个错误;给司马衷娶了贾南风这样的悍妇为妻,是她的第二个错误;临危枕膝,还要让从妹杨芷继任为皇后,人都快死了,仍不忘徇私,实在是可叹可恨。

杨芷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杨艳的堂妹、杨骏之女杨芷被册立为皇后,这就是司马炎的第二位杨皇后。面对美丽纯情,温顺有德,以美名播于后宫的杨皇后,年过四十的司马炎对其非常宠爱,杨皇后很快就为司马炎生下了一个皇子,取名司马恢,可不幸的是,司马恢不满两岁,既告夭折。

杨皇后的父亲杨骏素无才干,也无名望,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也做过骁骑将军的幕僚。可随着女儿被立为皇后,杨骏的身份水涨船高,不但被封为临晋侯,还做了车骑将军。这让朝中大臣心生不满,一向以“识人知鉴”闻名的尚书郭奕还因此上书,说杨骏其人器量狭小,不能承担社稷重任。

可司马炎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认为有能力的还不如没能力的,霍光、王莽都是有能力的,可他们挟持弱主,与宗室争权,甚至篡位自立,并不利于国家社稷。而杨骏平庸无能,由他来辅佐新君,必难以祸乱朝纲。既然没能力就不会有异心,没能力就必须搞平衡,况且杨骏“孤公无子”,他既然没有儿子,就算是生出了非份之想,他又能传给谁呢?考虑到以上情况,自负的司马炎对大臣的意见置若罔闻,反而更加重用杨骏。

也就是从这时起,曾励精图治,开创“太康之治”的晋武帝司马炎开始怠惰政事、宠信后党、沉湎酒色、腐化堕落。以杨骏为首的杨氏外戚趁机崛起,杨骏和他的弟弟杨珧、杨济揽尽天下大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三杨”。

中兽医学期刊

特种经济动植物

中国航班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