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经济频道

沈梓起名历史上的陡门古镇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文 | 心塍有声图书馆

晓发陡门

清•于鹤年

鸡唱荒村月,

轻舟过石矼。

松风凉客梦,

芦雪浴篷窗。

岚翠着衣湿,

钟声侵晓撞。

煮茶亭外路,

溪水响淙淙。

历史上的陡门古镇

嘉兴自古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这么一说,可见,嘉兴是朝廷天下粮仓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繁华而富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嘉兴又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人杰地灵。虽不比“江南形胜,三吴都会”自古繁华之钱塘,但嘉兴“东湖千顷烟雨,占断几春秋”的个性魅力,依然令无数人心向往之。再加上大运河的贯通,给嘉兴带来了灌溉舟楫之便利。

历代文人雅士、商贾官宦由运河舟楫南下,必然会夜泊月下寺、落帆杉青闸,寻古迹、访故友,参禅问道、筵会雅集,并留下诗文以纪其行。就连乾隆皇帝都流连忘返,六下江南居然一次都不肯落下。

《嘉兴市志》记载,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其南为嘉杭运河,经过桐乡、海宁连杭州;北为苏嘉运河,经过北丽桥、分水墩、端平桥、落帆亭、杉青闸、长虹桥接江苏,境内全长约八十一公里。

2014年6月22日上午10时,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四十六个项目,居《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第二位。

大运河申遗成功给运河嘉兴段两岸的经济、文化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大运河概念”应运而生。如今,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有许多被保护的明清石拱桥、名胜古迹、近现代史迹都已几经修缮,并以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遗存在运河水面之上和运河沿线两岸。

如嘉兴长虹桥、嘉兴文生修道院等已从嘉兴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升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两岸是富饶的平原,夹河桑林茂密,鱼塘星罗棋布,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嘉兴城市品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陡门位于大运河北岸,古镇的由来,主要倚仗了这条大运河的天时地利人和。然而,陡门古镇的慢慢消逝,也与大运河两岸的城乡变迁有着很大关联。

这里水流很陡,古代建有水门设施,陡门乃地名。现在,走到新建的水泥浇筑的大通桥上,听大运河涛声依旧,观航行的船只依旧,只是桥脚边的陡门小镇早已不再如当年。大运河一方面可以运输货物、灌溉良田,给陡门人带来财富,而另一方面也使得陡门在历朝更替时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文献上较早提到陡门的,有东晋陶潜写的《搜神后记》中《鱼腹藏刀》的故事。明万历《秀水县志》称,陡门当时与新塍、王江泾、濮院并列为秀水县之四大镇。后倭寇沿大运河入侵嘉兴,在倭敌的烧杀抢掠中繁华的陡门镇快速败落,商业分流至新塍、濮院。

清兵入关,明朝败亡。平湖人弹山屈疆所著《嘉兴乙酉兵事记》记载了陡门民众起兵抗清惨遭失败的情形:“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十三日,清兵沿大运河军至陡门,吾遣陆兵水师,又率民兵,迎战于陡门镇西,清兵数百忽绕出郡兵后,郡兵大败,砍杀落水者大半,残兵退守入城。”

清代沈梓《避寇日记》一书中记载了太平军和清军在陡门南北两岸的搏斗场面,并云:“陡门大桥北堍下,筑一大围城,周围可里许,高二丈余,城墙每丈余出一炮门,间以枪洞……中设一木瞭台,高许三四丈,周围当有壕沟,势甚雄伟。”

当年正逢嘉兴水灾严重,清政府一方面筹集军饷,另一方面又在陡门一带招募民众组织水上枪船,抓紧团练,与太平军对峙。同治三年(1864)清军和洋枪队反扑嘉兴,而陡门镇是太平军援军驻扎之地,两军在此多次激战,整个集镇千疮百孔,最后陡门镇的太平军营垒还是被淮军占领焚毁。

不久后到嘉兴任知府的许瑶光填有《覆巢燕》诗云:“仓皇复城时,华屋一炬付。那知军斧利,不为主人计。长绳曳榱题,一扫东风碎。”诗中指斥了清军烧房拆屋一事。

太平天国在嘉兴失败后,陡门镇又出了一件因大运河两岸土、客住户长久积累的仇恨所致的命案。清光绪九年(1883)二月初三,地方上请来了水路戏班在桐乡与嘉兴交界的前珠庙演戏。客民殴打一土民卖糖小贩,秀水土民陈大举木刀打抱不平,与客民相殴。几日后,客民前来报复,捣毁土民住房数间。陈大到秀水陡门一带鸣锣助势,放火烧毁客民草棚二十余家,死伤多人。双方的激烈殴斗,使陡门及新塍一带市面极度混乱。从此土民与客民结仇之深,延续不息。

抗日战争时期,陡门镇又遭受了一次磨难。早在清光绪年间,日本军部的海军少尉曾根俊虎就在陡门一带,沿河详细记录下了周边情况,名为游历,实为军事侦探。

他在夜泊陡门时还作了一首诗:“越水吴山万里天,孤舟到处感愁牵。往时胜地今荆棘,寒鸟哀鸣枯树边。”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侵华日军沿运河塘经陡门、宗扬庙,占领石门湾,走的正是当年曾根俊虎侦探陡门、桐乡、石门的这一条路线。小小的嘉禾之地,运河边的小集镇都成了首当其冲的战火硝烟处。战火也烧毁了陡门镇的建筑,尤其毁掉了本觉寺的历史文脉。本觉寺的香客散去了,陡门镇更没有了往日的人间传奇。

解放战争的战事打响,国民党强行拉走了陡门一带的年轻壮丁,陡门田地荒芜,满目凄凉。新中国成立后,陡门又逐渐恢复生机,有信用社营业点、水泥厂、砖瓦厂及饭店、茶馆、小商店等。嘉湖、嘉航内河航班都在陡门设停靠站。

陡门东侧原来建有一座大桥,称陡门大桥或大通桥,它横跨于大运河之上,水中马达隆隆,交通繁忙,常可见江苏、山东、安徽、上海等地货船,有的船队数十艘连在一起行驶。曾记得,古运河上一派生机盎然。

据载,陡门大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这座明代石拱桥系明代富商濮文秀所建,他在当地共造了十二座桥梁,最后一座取名圆满桥,乃功德圆满之意也。

1995年冬,陡门大桥在大运河上消失。

--END

财富生活期刊

甘肃科技报

中国食品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