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茶起名三两黄金一两茶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0]人次
未被冰川灭绝的古老珍稀物种
恩施地处武陵山脉,位于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被联合国誉为中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是国家认定的“华中药库”、“世界硒都”。恩施的山体延绵不断,地形复杂,有许多原始森林。没去过恩施大山里的人们无法想象,绕过一个山头还是山头,无论怎样走,始终都有身在此山中之感。就是这样一片神秘的土地,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成为著名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潺潺清江,远古傩戏,孕育出了古色古香的土家特色,造就了热情绚丽魅力十足的民族风情。
世界硒都,华中药库,这样一片广阔的、鬼斧神工的奇美之地,生长着无数的神奇植物,藤茶就是其中最为古老的物种之一。
藤茶在土家族俗称端午茶,因为其多在端午节的前后进行采摘,又称甜山茶、藤婆茶、龙须茶。藤茶是一种存在时间悠久、名贵珍稀的药食两用物种。经考证,藤茶经受过第四纪冰川灭绝性的扫荡,在武陵山脉的复杂地势中幸存下来,年代非常古老,算得上植物中的老古董了。
遍查中国的各种古籍,藤茶的身影跃然其中。我们可以获悉,人们饮用藤茶的历史大约已有2500~3000多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描述,称之为“古茶勾藤”,这说明在2500年前,中国古代就发现并记载了这个植物。
三两黄金一两茶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公元前一千多年,在商周时期,巴人就擅长制作藤茶,武陵山中的藤茶成为进贡周王朝的国礼。《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地……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巴地”就是指的今恩施及重庆东部山区一带,“荼”就是生长于当地的藤茶。我国唐代的茶圣陆羽,在其伟大著作《茶经》里将其命名为藤茶类,所以藤茶这个名字才被土家人当作正式的名称沿用至今,明朝周王朱橚(明开国皇帝朱璋的第五个儿子)所著的《救荒本草》中对藤茶有详细的记载。
藤茶产于高山地区,硒都之地的土壤矿物质丰富,优良的生长环境使得藤茶品质极佳,入口甘柔细滑,且能健脾生津,消除油腻,王公贵族特别喜欢,视为上品。
古时流行的藤茶吃法是把藤茶的茶梗和茶叶滤净,放到阴凉之处风干,然后投入容器内炙烤干燥,再加上蜂蜜制成甜茶饼,以箬叶包裹,再用麻绳缠紧。蜂蜜可以保质,箬叶可以保鲜。直到现在武陵土家还有类似做法,称为“蜜饼茶”或者“蜜茶膏”。这种藤茶制成的甜饼茶在青铜时代已经成为国礼,直到汉朝还在流行,三国时期魏国张揖所作的《广雅》说:“荆巴间采茶作饼,饼成,以米、膏出之”。
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的藤茶得到官府的重视,成为土司向皇帝进贡的珍品。土家典籍记载:“离城五十里,留驾神仙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这段文字记载了两处很有名的藤茶产地,被称为神仙茶园,味道极好,而且饮后能神清气爽,消除腹胀烦躁,治疗一切杂症。
然而过去,由于人们还没有掌握培植藤茶的技术,藤茶都是采自于山崖荒僻险绝之处的野生植株,产量很低。物以稀为贵,自古有“三两黄金一两茶”之说,普通老百姓是难以问津的。有人曾经邀请武陵山的土家人到京都附近种植藤茶,但没有了武陵山的富硒土壤,没有了高山环境和气候条件,藤茶长得非常瘦小,喝起来也是难以下咽,于是人们便渐渐断绝了人工种植藤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