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餐厅起名字文登南部的望海村入唐求法巡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文登境内有两条比较大的河流,一条叫做“母猪河”,一条叫做“青龙河”,两者都是自北向南流。其中,母猪河在西,汇入五垒岛湾;青龙河在东,在埠口湾以北的高村镇附近入海。
通常来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容易形成冲积三角洲,土地相对肥沃,是先民建村定居比较理想的场所。而在青龙河口方圆数里之内,就分布着不少村落。这些村落大多带有一个“望海”的前缀,比如望海倪家、望海曲家、望海初家、望海隋家(现在叫金岭村)。从文登经高村镇到荣成石岛赤山的话,沿途就会看到这几个村庄的牌子。
(文登“望海村”的位置示意)
如今从外观上来看,这几个“望海村”并无特别之处,跟文登南海其他村庄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就历史底蕴而言,这里却是在整个胶东半岛也算有名的古村落。因为,在唐代的史料中,“望海村”这个地名就已经出现。
关于唐代“望海村”的情况,主要是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提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作者是唐代日本僧人圆仁,他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到唐宣宗大中年间在大唐境内游学佛法,将所见所闻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是一本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
在入唐之初,圆仁主要是走水路。他从南方乘船北上,在胶东半岛南部沿海徘徊许久,等待唐朝官方的入境批文。因此,这一期间,他在笔下提到了不少周边的地名,比如乳山、赤山,以及“望海村”。
准确来说,他在书中两次提到了“望海村”这个地名。第一次,是在开成四年的五月四日,书中写道:“四日辰时,从(乳山)泊口西南四五许里行,于望海村东浦桑岛北边结缆。”第二次,是在开成五年的二月二十日,书中写道:“廿日,……便辞别押衙,及共赤山院主僧法清等相别了,向北行廿里,到望海村王家断中。斋后北行五十里,夜到文登县。”
这两个“望海村”是否同一个地方?对此,研究者看法不一。第一个“望海村”似乎距离乳山更近,而第二个“望海村”大致位于赤山和文登县之间。从地理方位上推测,第一个有待商榷,但第二个“望海村”,与现在青龙河口附近的“望海村”比较相符,争议不大。而文登现代的史志资料,也基本都持此观点。《文登地名志》在介绍“望海倪家”村的词条时,就提到了圆仁的典故。
就现实中的距离来说,从石岛赤山到文登城区,大概是百余里的路程,而望海村距离两者差不多各有五十里。这样看的话,圆仁一行早上从赤山出发,中午在望海村王姓人家吃饭,晚上到达文登县城,合情合理。至于他说的“与赤山故人离别之后走了二十里就到了望海村”,有可能是出发地点的统计不同,也有可能是送客一方过于盛情,陪着走了一段路吧。
圆仁的这段记载,对后世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参考,一个是佐证“望海村”历史的悠久,一个是看出当地有土著姓氏——王姓。
沧海桑田,如今青龙河口周边的地形,应该早已不是圆仁路过时的场景。实际上,现在即便在距海最近的望海倪家村,看到的也只是很窄的港汊子而已。并且,“望海”的名字虽然延续了下来,但周边的姓氏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根据文登地名志的记载,现在的四个望海村,建村历史只能追溯到元明时期。比如,望海倪家村的倪姓,是明万历年间从塔庄(在乳山育黎镇)迁来;望海曲家原本是元代徐姓建村,称望海徐家,明万历年间,曲姓自黄县白马村来居,成为大户,改名为望海曲家;望海隋家的隋姓是明代从下埠前村(在文登张家产镇)迁来;望海初家村的初姓,迟至清初才从芝罘岛迁来。
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中间也没有其他相接的史料,唐代就住在“望海村”的这支王姓,现在还有没有后人?都分布在哪里?这些暂时还都是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