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泉区新房装修新乡凤泉民俗嫁娶部分旧仪式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点击:[1]人次
解放前,新乡市凤泉区域嫁娶程序一般要经下庚帖、合八字、订婚、换启、纳彩、择好、迎娶等多道过场,吉日席面好坏,视家庭贫富程度而定。建立新中国后,嫁娶程序演变为介绍、小见面(偷见面)、大见面(自由恋爱的没上述三道程序)、定婚、典礼。嫁娶中,部分旧仪式仍多沿袭。
下好
即男方择好典礼日期,给女方下帖告知。女方将消息告诉亲友,亲友要给出嫁闺女添箱,准备送闺女。
套被子
男方给新郎、新娘套被子时,总找儿女双全(且丈夫尚在)的3 个不同姓氏的妇女帮忙,并于被褥中撒些红枣、花生、核桃,以取“早生孩”之意。还用面斗边在被子上滚,边说“今年滚滚斗,明年小孩往上走”。
送同心盒
在婚礼(典礼)前的第三天,派人送食盒(同心盒)到女方家,盒中放化妆品、首饰一套、裤一条、酒一瓶、肉一块(切口者回门,不切口者不回门),米面、葱、芹菜等若干。女方招待后,封给来者小封(少量款,来者查看只留少许,因女方吉日送嫁妆时男方封方必须大于此方款数),寒暄而别。
压床
典礼前一天晚上,新郎的弟弟或侄子、外甥(比新郎年岁小的男孩)等人先在新人床上休息一夜,意取吉利。
送嫁妆
典礼当天早上,女方派人送来嫁妆。原为人送、肩扛、人抬;后改为拖拉机拖斗载;又发展为汽车送,将嫁妆装车,人坐车上扶嫁妆。到男方家后,早餐由男方设席招待,需为压嫁妆的兄弟单弄一桌酒席。还要封红包。男方遣支客拿封向其讨换所送箱柜上的钥匙。20 世纪90 年代后,逐渐改为头天晚上女方来人装柜(嫁妆直接放在男方),来男女若干,装好赴宴后离去,代替送嫁妆。
引礼
一般是男家派哥、姐夫或有经验的好友,将迎亲的准新郎引至新娘家中,至客厅方插金花,响器吹3 遍新娘方上轿。
要钥匙、翻柜
在嫁娶中有翻柜一俗。娘家送亲队伍一到,车上下来一个掌大权的小孩,谓之压轿孩,别看他年纪小却掌握着娘家陪送物的大权。婆家人要用红包让小孩拿出箱柜之钥匙,打开箱进行翻柜,一是看看娘家陪送有哪些物品,还要看箱内压了多少钱。婆家要拿出高于箱中数目甚至高出一至几倍的钱压上,这叫压柜,否则则被认为婆家穷气或抠门。
娶、送客与搀客
娶、送客分属男、女方。均由男、女双方选定,不管娶、送客,均需注意其属相,不能与新娘的属相不合(即不能为往下推1、5、9 岁的属相),寡妇也不能靠近新娘,皆为图吉利。新娘下轿后由男方出2 个未婚女孩搀扶新娘至天地桌前,此二女孩称“搀客”。
迎娶
旧时迎娶新娘皆用花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淘汰。20 世纪50 年代,骑马坐轿;60 年代多兴骑自行车;70 年代坐马车或拖拉机;80 年代以后逐渐改为坐小轿车。迎娶分迎亲和娶亲两种形式。迎亲是新郎于门前恭候新娘;娶亲是新郎到新娘家亲娶。旧社会有响器班吹奏;50 年代兴秧歌队;60 年代男方在家房上架起喇叭,放《朝阳沟》等唱片(至今仍如此);70 年代路上放录音、放鞭炮;80 年代,男家在头天晚上放电影;90 年代雇乐器班之风再兴。自此,大操大办之风抬头。至21 世纪后,有婚嫁家庭费用达数十万元者。
撒草料
旧社会,新娘下轿有撒草料之俗,即新郎邀请新娘下轿后,新娘即由搀客搀扶通过漫长的踩红毡、布(不走地),新郎穿长衫,披绸花,帽插金花,脚蹬朝鞋前引,新娘后随入宅。新娘因头戴冠,身着裙,怀抑杼,过鞍前行,自然走得慢。边走边由小叔子等人向其撒着带有糖果和铜钱的麦糠。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环境熟悉,思想解放,新娘也改穿便装或婚纱,不受束缚,因而从马上、车上下来径直至家,前规大多免掉,只有草料仍撒。不过草料已用彩纸屑代之。20 世纪90 年代,有直接从商店购买金银色彩屑撒草料者。进入21 世纪,新增摩丝、彩带、礼花棒,代替了彩屑,往新人头上、身上喷射。
送饭
新婚之日,新娘的亲戚、近门组成一支送亲队伍,把新娘送到婆家。所谓送饭,就是新娘家送来的饺子和富贵馒头。饺子在新郎家煮好后夫妻共同就食,头一碗由新娘先吃,第二碗新娘只吃一口后,表示不能再吃了。这表示从今以后新生活将开始,不能只顾自己而丢下新郎不管,所以把第二碗转给新郎。这叫作“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要互相关心照顾。人们把这种饭叫“合器饭”或“和气饭”。得给伙房出封。过去,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决定,青年男女不能接触和交谈,婚后命运不得而知,因此,通过“送饭”新婚夫妻共同食用一碗饺子,表示夫妻共同生活和睦幸福。富贵馒头表示今后生活富贵没头,有余有剩。富贵馍又叫岁数馍,馍数和女方岁数相等。21 世纪后,虽然婚前彼此相当了解和熟悉,但这一风俗仍为沿用。它寄托着长辈们的一种良好祝愿和夫妻间的美好向往。
拜天地
天地桌置于堂屋门东侧,桌后上方挂红幔,幔中央为金色大双喜字。桌上放红蜡烛一对,中间置斗,满盛玉米或谷子,斗内置香一炷。新郎迎新娘至家门口时,需先回家见一下父母,再返回门外站到新娘的车(或轿)前,鞠躬后新娘才下车(轿),同入家。放鞭炮。新人的父亲(如果双亲中有一个去世,或都去世了,需找双全的近亲代理。)亲自上香点燃。新人双双立于桌前,由司仪唱三拜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由新娘自己去开门。
敬酒
旧时,女方送亲客人入席后,酒菜上齐,男陪客领新郎敬酒。2011 年前后,多由亲人陪同和新娘新郎共同向客人敬酒。
上拜
女方送亲的客人开席期间(多在上酒菜盘毕时),新人给男方族亲好友上拜。一般先拜扶香人(大多是父亲),依次是给母亲、爷爷、奶奶等人上拜。受拜者需出拜礼钱,不能叫新娘空拜,否则视为不吉利。老式是磕头,新式是鞠躬。若是在宾馆饭店举行婚礼,席间新人双双捧酒杯,在陪客(或男方父母)陪同下,依次敬酒叫看菜(收拜礼钱),以代上拜。
串厨礼
开笼(桌)方(费)或串厨礼,多在新人上拜后索要、支付。从前,女方家送闺女出嫁时自带一桌酒席。到婆家后,因需氽一下加热后方能上桌,故男方办事的炊厨人员便索要热菜的小方(费)。此俗今仍保存。
安大盅
宴席已毕,陪客领男方父母给女方主客敬酒寒暄,商议回门、叫九等事宜。主客让新娘弟兄前往洞房挂门帘,探视后上车而归。闹洞房老规矩是要在洞房中点上两支花烛,在烛光闪闪、烟雾缭乱中引逗新人双方调情,别具人间春色。在今天,则是电灯明亮,熟友相逢。这时,女方把准备好的富贵馒头分发给相近的亲属,半个也行(现在大多省去)。最要紧的是先给公婆送去。新郎、新娘要很好地控制,不然很难应付下来。一般来说,这天不分年龄不分辈分,都可来参观说笑。过后,长辈就要有长辈的样子,不然人家就会笑话。因此有“三天没大小”之说。这天晚上摆酒席一桌,新人按辈敬酒。毕,由众人出主意逗笑。按旧俗,无论如何不准发怒。入洞房后,终夜不能离人,整夜闹房取笑,夜半共进晚点,直到天明。没人闹,反认为不吉利。20 世纪90 年代后,闹洞房风气渐少。
瞧闺女
婚日当天,新娘父母只送女儿出门,就返回守门不出。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始兴女方父母(或仅父亲)带一些人,于次日到新郎家做客,名曰:瞧闺女。男方设宴招待,畅饮而归。
回门
婚后3 天,新婚夫妇需携带礼物去新娘家,这叫“回门”,表示女儿虽已出嫁,但决不忘生身父母恩惠,还会常来探望,与女婿共尽孝心。岳父则用丰盛酒宴来招待女婿,表示对待女婿要和亲儿子一样,绝不偏待。饭时,新娘的友好或嫂子们则趁新郎不注意时往他脸上抹黑涂粉,或在饭中作梗,做些手脚,想尽办法捉弄新郎,使他窘态百出,以便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为什么有这种待女婿的习俗呢?据说有3 种含意:其一,杀杀新女婿的威风,使他明白新娘有的是“帮手”,不可婚后任意欺侮新娘。其二,考验新女婿聪明还是笨,试一试他的待人礼貌。其三,要耍笑一下新郎,增添新婚吉庆气氛。所以聪明的新郎吃饭时总将摆在自己面前的饭先敬给长辈,再从其他人面前为自己端一碗,这样就可以避免上当或被捉弄。
叫九
旧时,新娘在婆家住八九天后,娘家哥嫂就来叫她回去住娘家。俗言“叫九、还九,两家都有”,或“叫八、还八,两家都发”。住八九天后,哥嫂将新娘送回婆家。接送时,婆婆均需搬张椅子让新媳妇踩着上下车。20 世纪80 年代后有渐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