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棉虫怎么去除小窍门潮汕许珍时古早的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点击:[0]人次
潮汕许珍时:最忆童年捕蝉乐
夏季有一种特有的昆虫,那就是蝉,又名知了。所谓: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蝉的第一声鸣叫就说明立夏了。这里的蝉指的是【黑蚱蝉】——立夏一到,第一种开始鸣叫的蝉。蝉为什么要叫?因为,太炎热,热哭了,所以在潮汕,黑蚱蝉被叫成“悲炎”。不过这只是一种有趣的说法而已,其实是“悲蝉(siam5)”,后因声母“s”脱落读成了“iam5(炎)”。“悲”则是因其叫声比其他蝉类叫得较为频繁和悲惨。今谐音成“碑盐”、“避炎”等。还有的地方用拟声叫法称为“砌枝(gih-gi)”。神奇的是不少地方将蝉称为“摇铺船”,最为神奇的是,蝉的潮汕方言里,还有ong-en这个发音,写成字是“唪嗄”,实在是太奇怪,搞不懂来由。潮汕话中蝉的称呼确实非常复杂。普遍是称为“寒姑纯”,本字应该是“寒蛄䖲”。因蝉蜕可入药,也有称为“药蛄䖲”的。
记得小时候,捕蝉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游戏。其实这种游戏古已有之,但据文献记载,最先玩这游戏的却是一老者。故事收录于《庄子·达生》。原文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腰痀”(io1 gu1)的老人经过顶几个球的长期练习,终于练就了粘蝉如俯身捡东西一般的盖世神功。寓意则是凡事熟能生巧,只要你用心一意、心无旁骛就能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听说古人捕蝉用的是面筋,而很多人小时候则是用蜘蛛丝。捕蝉的工具很简单,一根细长的竹竿,一条细小的铁丝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就可以制作成捕蝉的利器。或者拿一根长竹竿,一端扎上一个竹篾做的圈,缠上蛛丝。在山村,蜘网屋檐上到处都是,最好是新织的,用那个圈子去把它粘来——不用心疼的,大不了蜘蛛们多忙碌一会儿——粘得厚厚的,就可以用它去捕蝉。但须讲究手法,否则,你即使有好的工具,也很难捉到它。你抖抖地将蛛网靠近它,一按,或者还没等到你按下去,它却“嘎”的一声飞了,让你只能望“影”兴叹。捕蝉要沉着,冷静,神不知,鬼不觉,并且掌握好时机。它即使被你捉住了,拿在手里,叫声也远没有在树上时叫得好听,只会发出短促、单调的“嘎嘎”声。
去年,揭西有一种美味特别流行,各大朋友圈也都在刷。这种美食有点奇特,只有夜间才能看到它。在揭西县灰寨镇,天黑时,村民们会带上手电筒和水罐、水桶,全副武装来到竹林里,借助手电筒的灯光围着竹子周边认真搜索,他们要寻找的就是藏在角落里的蝉蛹、幼蝉。每到小满节气前后,蝉的幼虫成熟后就会在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这就是所谓的“金蝉脱壳”。刚抓到的幼蝉要立马将它放到水里,因为它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不用水泡着,它就会变老,并且变成黑色,就不可以吃了。蝉蜕及雄蝉都可以入药,刚出土的幼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口味独特,无疑是一道美味的食材。
如今,夏天的炎热依旧,此时的蝉鸣也亦如当年,而童年的蝉以及蝉带来的欢乐,只能成为回忆深深地印在记忆里。
童年的夏虫情趣——金蜱房
夏天是昆虫欢唱的季节,有的虫儿虽然生命短暂,但它足以点缀夏季,丰富人间情趣。
我们童年时,拥有的物质生活与现今不可同日而语,玩具的贫乏并不能泯灭孩子追逐快乐的天性。每年夏季,易于捕获的金龟子自然就成了潮汕孩子们的掌上玩物。金龟在南方许多地方是通俗的叫法,在潮汕本地话更多叫的是“蜱房”(潮汕音bi1-bang5)。金龟子多数生活在金凤树上,以树叶为食。它们常出没在每年的春夏时节4、5月份至8、9月间,其它季节难见踪影,有一品种数量较少本地叫“金蜱房”的,有时到10月份前后都还能见到。它们多在白天栖息,夜间活动觅食,有一定的趋光性,时而会撞进有灯的房间来,很容易被拾获。但这样捉的数量毕竟有限,孩子们更多是主动出击,除了在一些低矮的草丛中寻觅外,一旦发现树上有金龟,就用竹竿敲打其栖息的树枝,突然的震动往往让它们昏头转向来不及反应就掉落地上束手就擒。
金龟捉回来,一般就用棉线绑着其大腿,或用玻璃瓶养着,摘些金凤树叶喂饲,可以养好几天呢。玩法嘛,一是就当宠物饲养,用线拴着它的一只腿或头身连接处任其飞来飞去。二是在拴线相隔1尺左右的地方再绑一块与金龟体重相近的木块、碎瓷片什么或干脆也就一只金龟,当金龟飞起来时就如螺陀般旋转,随着旋转棉线越收越紧最后旋不动了,再反方向让它旋转回复。只是两只金龟容易把线缠成乱麻,不如用木块、瓷片更好。粤东有的客家方言将金龟唤作“漂棉虫”,大概就是出于此故。
本地的金龟有几个常见的种类,最多见的一种大家叫做“涝屎金龟”,通体青色,常会出其不意地拉出一泡屎来,让你沾得一手臭哄哄。能捉到金色的金龟最让人羡慕,它体形稍大,色泽略浅,身上有闪光的斑点,最大的优点是不拉臭屎,但数量少难见。另有一种叫“柴金龟”,土赤颜色,样子丑陋,不讨人喜欢,一般不捉来玩。
如今在我们周围,金龟还是偶尔可见,却远较以前年代少了,想来今天一代的孩子们,也应该不会再以金龟当玩物了,但愿火红的金凤还会继续飘红在都市的街头,而不是淡出。(作者: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