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摆渡车景区摆渡车是为载客还是宰客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8日 点击:[0]人次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长白山以前自驾还能直接买门票,现在必须门票车票一起买,去天池主峰还要再花80元车票钱。”“月牙泉鸣沙山景区开始搞事情,正门隔很远把路封了,让游客去景区东门停车场,到了之后发现要额外买景区摆渡车票。”“30分钟车程收费300元,牛背山应该改名‘牛贵山’。”如今,国内不少景区将游客集散中心与大门拉开一定距离,要进入景区乘坐摆渡车几乎成为必选项,这种情况引发了不少游客的吐槽。
客观地说,景区的摆渡车、观光车是可以有的,特别是一些范围比较大的景区,安排一些摆渡车,满足不想徒步或走路走累的游客的需求,满足拖家带口、有老有少的游客需求,为游客带来贴心的观光服务,可以实现景区和游客之间的双赢。
但景区摆渡车的功能定位需要明确:这应该是为了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而存在,是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出行服务。正因是一种公共服务,所以它需要讲求公益性、公平性、公正性,定价不能太高,应该向公共交通看齐。这其实也是由景区的性质所决定的,要知道自然赋予的名山大川也好,历史留下的名胜古迹也罢,都属于一种公共资源,是“大家”的。景区管理者当然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但要合理,不能坐地起价,更加不能强制消费。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一些景区把摆渡车当作创收工具,是非常不合理的。不管是车票和门票的捆绑销售,还是故意不合理设置路线,增加游客交通成本,为了“宰客”而载客,以及重复收费、甩客等行为,都完全背离了景区摆渡车该有的公益性定位,并会对游客的权益产生侵害。
这种“车票经济”,实质上依然是“门票经济”的延续。什么是门票经济?是指旅游景区依靠门票收入而形成的经济。门票经济的问题在于,旅游本来是一条长链条产业,可以带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发展,就像西湖免费开放获得的巨大成功一样,但不少严重依赖门票收入的景区却把这干成了一锤子买卖。高额的门票,短时间内是可以让景区赚不少,但也限制了游客再度光临的步伐,把发展的路子走窄了。
“车票经济”的出现,表明一些景区对于“门票经济”有着严重的路径依赖。在全域旅游的时代,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景区免费开放的语境下,把摆渡车当摇钱树的创收之道,只会让游客反感,只会限制景区自身的持续发展。对此,有关部门也不能作壁上观,需要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引导,避免一些景区以损害游客权益的方式来盈利。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毕群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